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特教一线深调研 荆楚同心破难题——省特殊教育中心赴荆州荆门片区调研纪实

【作者:张明媚 发布于:2025-11-03 点击量:

秋意渐浓,鄂中大地层林尽染。20251026日至31日,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调研第八小组组长师范学院院长刘红新带领专业教师张明媚和李也许深入荆州、荆门片区的十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为期六天的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度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基层特校发展现状,精准把脉教师队伍建设难点,为推进全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收集第一手资料。

参观校园:特色课程展新貌,康复实践见真章

走进沙市特校,“特爱”课程体系令人耳目一新。该校以“专情、专心、专业、专长”为导向,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构建起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在石首特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回归社会”的办学理念贯穿始终,学生们在模拟超市、社区实践基地中学习生活技能。潜江特校打造的“悦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二园、三楼、四廊”的空间布局,将特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洪湖特校,调研组看到了孤独症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学校尝试将孤独症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专业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松滋市特校则积极探索教康整合,在校内设立康复中心,将康复训练融入课后服务。这些实践虽显稚嫩,却展现了基层特校在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探索。

领导座谈:政策落地存梗阻,师资困境待破解

“送教上门补贴仅60元,一个教师两天要服务20名学生,质量如何保障?”在洪湖特校座谈会上,教师道出心中困惑。各地特校负责人普遍反映,政策执行存在显著落差:送教上门经费不足、特教津贴标准陈旧、职称评审与普教同标等问题,严重制约学校发展。

潜江特校校长指出,学校现有一名全盲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赴武汉就读,本地又缺乏专业资源,“这类边缘化学生的教育安置亟待区域协作机制支持”。仙桃特校校长坦言:“面对生源结构变化,我们多是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探索的能力。”各校领导均呼吁,要建立符合特教特点的评价体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教师访谈:理想照进现实,坚守中寻求突破

“每天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身心俱疲,但看到学生微小的进步,又觉得一切值得。”一位从教十年的教师道出许多同行的心声。调研发现,特教教师普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生障碍类型日益复杂,问题行为层出不穷,而专业支持严重不足。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们在孤独症康复、行为矫正等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石首特校张华霞老师表示:“开展科研时理论欠缺,团队任务繁重,急需专业指导。”多位教师反映,培训机会稀缺且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孤独症行为干预”“康复器具实操”等实践课程。职称评定难、科研平台缺、发展方向惑,成为压在教师心头的“三座大山”。

校友反馈:人才培养待优化,实践能力需加强

调研中,来自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代表结合一线实践,对母校人才培养提出中肯建议。他们希望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增加“上讲台”的实战机会,引入康复机构常用教具与实操技术。有校友指出,当前培养模式在应对孤独症学生行为矫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这些来自“产品用户”的反馈,为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提供了精准方向。调研组表示,将推动建立高校与特校的协同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凝心聚力:系统谋划破难题,砥砺前行谱新篇

六天调研,行程千里。第八组调研组既看到了在政府支持下旧貌换新颜的希望,也听到了在困境中坚守的微弱呼声。从政策落实到资源平台,从师资建设到学生发展,一个个鲜活案例折射出湖北特教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师范学院院长刘红新表示,将把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从完善政策体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师资结构、健全学生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推动全省特殊教育实现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特教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次深入一线的精准调研,必将为湖北特教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辜负每一份坚守与期待。